引言
随着我年龄的变化,耳边听到结婚,恋爱的次数越来越多。每次听人谈论起相关话题,总有一些词汇让我反胃,升起一股恶寒,瞬间兴致全无。
锤击钉子,振的手疼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把婚恋视为一个“项目”来经营:评估收益,筛选条件,投资资源,追求稳定。所谓“找个合适的人过日子”,背后的逻辑,实际上是一种赤裸裸的工具性。
我个人无法忍受这种婚恋中的工具性,坦白讲,我认为这种思维方式有些像嫖娼或者卖淫的本质。
一个能赚钱的男人,一个长得体面的女人,一个有户口的对象,一个会做家务的伴侣。我们越来越习惯将人看作功能集合体来筛选:房、车、学历、收入、做饭洗衣服、情绪稳定、性格标签、星座匹配,像组装零件一样拼凑“理想型”。找对象成了像采购消费品一样的行为,所有标准都能量化、可控。
然而,更可悲的是,很多人深陷工具性婚恋的陷阱,甚至自以为掌握了“交易规则”。就像那些男人口口声声说:“我都为她花了这么多钱,她怎么能跟别人跑?”他们的思维里,似乎存在一个隐秘的公式:花钱等于买到伴侣,把婚恋关系当作“消费关系”,只看付出与回报。
这不是关心对方,而是用钱去交换。这种逻辑本质上与嫖娼或卖淫并无二致——通过金钱的付出,来换取短暂的依附、陪伴或身体,而当对方的需求发生改变时,交易就不成立了。
你可以通过金钱、财力、甚至物质条件来筛选伴侣,但伴侣依然是有主体性的人:有情绪、有需求、有自由意志,会成长、变化、失控、厌倦、反抗。你选择的是一个“工具箱”,然而这个“工具箱”里的工具并非固定不变,且它们会随着时间、情感和经历而发生变化。你可能某天因为需求改变而抛弃它;又或许,你的工具箱看透了你的本质,主动选择了离开。
鱼找鱼:注重主体性
选择伴侣的时候,我们常常从外在条件、匹配程度出发,试图找一个符合自己“标准”的人。但如果只看对方的财力、学历或外貌,就像是挑选某个产品,我们是不是忽视了伴侣本该具备的主体性?
你是否曾经停下来想过:当你选择伴侣时,真正吸引你的是哪些部分?是因为对方拥有相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还是因为他/她能提供你某种物质或情感上的需求?如果你在感情中总是寻找“完美”的伴侣,那这种完美到底是为了满足你的需求,还是为了建立一个真正理解和共鸣的关系?
我们谈论的主体性,首先是指对伴侣作为独立个体的尊重。真正的婚恋关系,是两个拥有自己思想、感情和独立人格的人,在相互理解和包容中成长。鱼找鱼,并不意味着彼此的条件完全相同,而是你们在情感和思想层面有共振,可以在相同的频率上共舞。
想象一下,你和对方坐在一起,随便聊个话题,不是为了讨好彼此,而是纯粹地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尽管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但你能从中感受到对方的真实。这样的关系,比起单纯的物质交换或利益搭配,更加深刻,也更容易持续。
虾找虾:你自找的
说实话,如果你找伴侣的唯一目的是为了生育工具或钱包,那你就应该准备好在某一天,ta可能会在你最需要的时候离开——毕竟,你最初的目的就不纯粹。
当你以工具化的视角来对待伴侣,认为他们应该仅仅为你的需求服务时,你的婚恋关系也就注定了没有深度。这样的关系,不仅会失去情感上的连接,还会让你们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对方终究会意识到,他们不是被当作“伴侣”看待,而是被看作“工具”。最终,这段关系会因为缺乏真正的情感共鸣而崩塌。
而你,以为通过金钱、资源交换、或是功能性角色扮演就能“锁定”一个人,直到你发觉,金钱和物质永远无法填补两个人之间情感和理解的空白。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所有工具化的关系,终将面临两种结局:要么你厌倦了工具,要么工具背叛了你。这不是诅咒,而是人性最朴素的报复。
Act in such a way that you treat humanity, whether in your own person or in the person of any other, never merely as a means to an end, but always at the same time as an end. ---- 《实践理性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