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5 字
6 分钟
编程语言之争

引言#

编程语言的“圣战”从未停歇:Python 党、Rust 粉、C++ 老兵们在论坛上吵得热火朝天,仿佛只有自己的语言配活下去。我称他们为“语言批小将”。但在真实项目中,决定技术选型的不是谁喊得最响,而是成本——人力、时间和风险。

为什么没有一种语言能“统一天下”#

想象一下人类移动身体的方式:从最原始的双脚,到自行车、汽车、轮船,再到飞机。这些都是我们移动自己身体的工具,每一种工具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使用场景。我认为编程语言也是同样的工具——它们是开发者“移动想法到代码”的手段。没有人会因为飞机的发明而将自己的双腿截掉;也不会有人因为双腿能提供最细致的控制移动方向和距离就将飞机全部炸毁。为什么?因为每种工具都有自己的“生态位”。

这些工具不是互相取代,而是互补。拥有飞机不代表双脚是无用的;双脚的精细控制也不代表飞机是无用的。在编程中也同样如此,没有一种语言能够“一统天下”,因为项目需求千差万别。强求一种语言“消灭”其他,只会让开发者陷入“工具崇拜”的泥沼,而不是解决问题。

谁决定了选型#

软件开发不是信仰战争,实际上是一种商业决策。真正控制技术选型的,不是个人喜好或者是优越感,而是成本。这里所说的成本,不只是钱,还包括时间、风险和人力。忽略这些要素仅凭主观来决定技术选型,那我敢保证你这项目已经离死不远了。

  • 人力成本: 这是最直接的成本。一种语言的学习曲线陡峭吗?开发团队是否熟悉这种语言? 如果使用Rust来开发,那现有的开发团队是否都能快速适应?从0开始学习或者是重新招聘所耗费的时间,可能就会将无实体产业支撑的互联网公司耗死。

  • 技术成熟度与潜在风险: 新语言听起来酷炫,但生态成熟吗?库支持全吗?社区活跃度高吗?拿 WebAssembly(Wasm)举例,它像“未来飞机”,潜力巨大,但目前在生产环境的风险高——bug 修复慢,兼容性问题多。相比之下,JavaScript 在前端的“霸主地位”源于它的成熟:无数框架、工具和最佳实践,降低了“飞行事故”的概率。风险评估是关键:一个不成熟的技术选型,可能导致安全漏洞、性能瓶颈或后期重构的“雪崩”。

  • 性能与开发效率: 高性能语言(如 C++)在游戏或 AI 计算中省钱,但开发周期长。反之,Java 在开发时提供大量的基础操作库免除很多基础代码,但运行时需要携带一份VM。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软件项目启动时,需求往往是模糊不清的——客户说不清要什么,市场环境在变,竞争对手在迭代。这时候,追求“极致性能”用 C++ 等 Native 语言,就像是用飞机去街角买菜:高端是高端,但不实用。为什么?因为需求变化是常态。你可能还没开发完,需求就彻底变了样——从简单的数据展示变成复杂的实时处理。此时,重构成本会让你欲哭无泪:Native 语言的底层优化、内存管理、编译周期,都让修改变得昂贵而耗时。

相反,这时候最明智的选择是最成熟、成本最低的开发技术栈。比如,用 Python + Flask/Django 快速搭个 MVP(最小可用产品),或 JavaScript + React/Node.js 搞定全栈。

后期业务稳定了再用Java重构一个版本。等到业务模型成熟了,数据量大到JVM的对象头已经成为了系统的拖油瓶时,再使用性能更好的语言也不迟。

拥抱多元,拒绝语言批小将#

每种语言都有位置。一个成熟的开发者应该成为“多面手”,根据成本选型,而不是盲从“粉丝”。尤其在需求模糊时,别追“极致”,先求“稳健”。下次看到“语言批小将”,不妨抛出这个比喻:问问他们,“你会因为爱飞机,就炸掉所有自行车吗?” 或者采用我最喜欢的话:

“建议你使用x86汇编来实现所有程序,或者直接设计并刻蚀专有芯片。以追求极致性能。”

编程语言之争
https://jamestang.space/posts/编程语言之争/
作者
JamesTang
发布于
2025-09-03
许可协议
CC BY-NC-SA 4.0